貨幣行情
貨幣市場風雲詭異,「戰爭」陰雲積聚。

美元兌歐元和日元周一再度貶值,令「貨幣大戰」的陰影更加濃重。

  周末召開的全球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未能使各主要經濟體就協調匯率政策達成協議,市場預計美國聯邦儲備局將繼續採取貨幣定量寬鬆政策,刺激經濟復蘇。

  美元近日不斷貶值導致其對歐元和日元的匯率均達致八個月來的最低水平。

  歐元對美元匯率周一(10月11日)一度突破1.40美元,美元兌日元也一度跌到15年來最低的81.39日元。

戰爭陰雲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周末開會未能就避免「貨幣大戰」的措施達成共識,但承諾將繼續致力於舒緩全球經濟不平衡狀況。

  爭論的焦點之一是中國不願意讓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上升。

  美國財政部長蓋特納說,依賴出口的國家應該改變它們的政策,否則全球經濟增長將變慢。

  但是中國官員認為主要責任在富裕國家,因為這些國家保持低利率造成金融市場的緊張。

  英國杜倫大學商學院金融教授張志超告訴BBC中文網,所謂「貨幣大戰」,是國際金融體系和經濟格局正在發生的根本性變化的一個方面。

  與此並行的另一條線索是IMF投票權的變動。

  他認為,在IMF投票權新結構確定後,國際金融體系的新格局可以說基本穩定。而在此之前,貨幣戰或匯率摩擦,乃至相關的貿易對抗,都難以避免。

  IMF負責人斯特勞斯-卡恩上周接受BBC採訪時表示,在金融危機期間一些重要經濟體之間同舟共濟、共度難關的協作願望現在大為消退,不少國家政府試圖通過匯率政策來應對全球性的挑戰。

  IMF同意由總幹事斯特勞斯-卡恩將在目前的糾紛中擔任裁判和仲裁人。

局部戰火

  目前一個普遍看法是「貨幣大戰」仍未全面爆發,但陰雲密布,局部衝突已經時有所聞。

  亞洲許多沒有中國式資本控制的國家面對美元貶值深感擔憂。

  日本、韓國、巴西、哥倫比亞、南非、泰國等不少國家最近一段時間都先後採取措施壓低本國貨幣,以保護出口業不受衝擊。

  包括花旗集團在內的多家國際金融機構注意到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印尼和台灣在市場上買入美元以控制本幣升值。

  印度是尚未採取干預市場壓低本幣的國家,但德里當局對盧比的堅挺開始感到不安,並聲言如果大量海外資本湧入印度「干擾了」印度經濟,當局將出手干預。

  如此這般的種種情況引發「貨幣大戰」的揣測和分析。

美國「定量寬鬆」

  美國《華爾街日報》預言,如果貨幣戰爭果真爆發,可能會在2011年,美聯儲的定量寬鬆幅度明確之後。

  韓國總統李明博周一警告說,如果各國無法就貨幣政策糾紛達成妥協,保護主義勢頭將明顯高漲,全球經濟復蘇將嚴重受阻。

  雖然貨幣貶值意味著消費者將不得不為進口商品付出更高的代價,但同時一個國家的出口商品卻可因此而變得在國際市場更有競爭力。

  在失業問題的困擾下,有專家認為貨幣貶值可以刺激出口經濟的增長從而創造新的就業機會。

  也有的國家更多出於防範熱錢衝擊導致危機的目的採取防禦性干預措施。

  下個月20國集團(G20)峰會將在韓國首都首爾召開。李明博呼籲各國政府不要只盯著本國利益。

來自:BBC中文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orld New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